近幾年國內外關于“下一代網絡”的討論此起彼伏,對軟交換概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然而清晰的定位對通信規(guī)劃起著重要作用。
“下一代網絡(Next Generation Network)”或“新一代網絡(New Generation Network)”NGN是基于分組的網絡,能夠提供話音、視頻、數據等多媒體綜合業(yè)務,并采用開放、標準體系結構,提供豐富業(yè)務的下一代網絡。
目前通信行業(yè)中NGN特指以軟交換為控制層,兼容三網的開放體系架構,很多專家一直將軟交換技術視為軟交換的發(fā)展前提和基礎,因為軟交換網絡最有可能取代現有的PSTN網絡,并能承載更多PSTN所難以達到的新業(yè)務。因此就目前國內軟交換發(fā)展的狀況來看,國內各大電信運營商開始建設的網絡都是基于軟交換上的應用。
軟交換位于網絡控制層,通過與媒體層網關的交互,接收處理中的呼叫相關信息,指示網關完成呼叫,主要任務是在各點之間建立連接。軟交換技術主要用于處理實時業(yè)務,如話音業(yè)務、視頻業(yè)務、多媒體業(yè)務等,此外還提供一些基本補充業(yè)務,與傳統交換呼叫控制和基本業(yè)務的提供非常類似。
軟交換是網絡演進以及下一代分組網絡的核心設備之一,它獨立于傳送網絡,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資源分配、協議處理、路由、認證、計費等主要功能,同時可以向用戶提供現有電路交換機所能提供的所有業(yè)務,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編程能力。
四大難題困擾行政交換網
陜西電力通信網作為專用通信網,有很強的行業(yè)性、必要性。它是隨著電力系統的發(fā)展需要而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為電網的調度、電網自動化控制、商業(yè)化運營以及實現電力企業(yè)的現代化管理服務。
電力系統交換網由行政交換網和調度交換網構成。行政交換網是電力交換網的主體,它是調度交換網的支撐和備用電路。
目前,陜西電力行政交換網是以省公司行政交換機為匯接核心,以星型拓撲結構的組網方式,其網絡覆蓋陜西電網中11個供電單位、14個電廠、12個省公司直屬單位,除石泉電廠都以數字中繼方式接入系統。
陜西電網交換機總容量已達十萬線,其獨立于公用通信網又與公用通信網互連互通,并通過西北電網公司以及國電通信中心的匯接與全國電力行政電話網互通,在陜西電力通信網中越來越占據顯要的地位。
隨著陜西電力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電力職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管理和職工生活對通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向用戶提供更廣泛業(yè)務的同時,現有的行政交換網逐漸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交換組網方式不合理
目前陜西電力行政交換網是以星型結構組網,通道路由單一,缺少備用路由,已不能滿足“十二五”期間電力通信業(yè)務對通信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因此必須對整個網絡結構和匯接點進行重新規(guī)劃,并合理設置備用路由,以提高行政交換網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網絡容災機制不健全
省公司作為省一級匯接交換中心,目前只有一臺行政交換機承擔所有的匯接任務,不堪負重,一旦發(fā)生故障,不僅省公司機關通信無法保證,陜西電力交換網全網之間及與省外電力系統的電話聯系亦將全部中斷。
、 提供業(yè)務單一
目前基于電路交換方式的交換網僅能提供單一的電話業(yè)務,無法滿足電力用戶個性化、多元化的服務需求。
、 行政交換網中區(qū)域的差異性
由于陜西電力行政交換網內設備繁多、機型復雜、接口豐富、新舊設備共存,導致行政交換網在設備型號、網絡結構、接口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從而造成目前在全網統一建設規(guī)劃上的被動局面。
隨著“十二五”期間陜西電網的建設,新建變電站和電廠的數量將大大增加。全省將新建發(fā)電廠十五座,330KV變電站二十三座,截止到“十二五”末期全電網將共有11個地區(qū)局、37座發(fā)電廠和47座330KV變電站;同時全省骨干光纖網絡將在過去建設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為組建全省行政交換網的拓撲結構優(yōu)化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傳輸平臺。
在這種急劇增加的需求面前,不僅要滿足電網安全生產的需要,而且對行政交換網的可靠性和接續(xù)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以數字程控交換機為核心的行政交換網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運營商紛紛試水軟交換
在全球洶涌的軟交換建設熱潮帶動下,軟交換在我國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的各大電信運營商都開始進行相關的試驗或組網。
- 中國網通(并入中國聯通)
步伐稍晚于中國網通,但規(guī)模卻很大,2002年3月下旬確定在杭州、上海、廣州、深圳四地開展軟交換實驗網建設;2003年,中國電信軟交換建設初步進入商用階段,在北方,已經通過軟交換來開辟本地的綜合通信接入業(yè)務;在南方,則以進行PSTN替換研究和增值業(yè)務的嘗試為軟交換建設的重點。
- 中國聯通
共 2 頁:1 2
通信世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