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互聯網+與物聯網+,你是風兒我是沙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使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fā)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互聯網+”一時間沸沸揚揚,坊間言必稱互聯網+否則有OUT之嫌。確實人們發(fā)現,什么行業(yè)都可以+互聯網,而且一加起來,腦洞大開,靈感和創(chuàng)意撲面而來,線上線下融合了,業(yè)務流程改變了,商業(yè)模式重塑了,重要的是市場變大了,用戶增加了,雖然初期有些燒錢,但要是堅持下去成本是可控的,新的發(fā)展方式比過去根本不是一個能級好么。其實在互聯網+的概念提出之前,互聯網已經在新一輪以信息技術驅動的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中獨占鰲頭了,這次又以國家戰(zhàn)略的姿態(tài)華麗現身,在經濟社會中發(fā)揮的作用和影響力更是非比尋常?墒沁@又關物聯網什么事呢,物聯網和互聯網是個什么關系呢?
個人理解,物聯網是通過感知來了解這個世界并為之服務的,通過感知設備直接采集或者通過將感知模塊嵌入各種設備、裝置中進行數據采集,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了后端平臺,由系統(tǒng)進行決策處理,也可向前端設備下達指令令其執(zhí)行,從而實現智能控制。目前流行的可穿戴設備也好、智能硬件也好,各類行業(yè)M2M終端也好,都是物聯網的范疇,物聯網產業(yè)區(qū)別于互聯網產業(yè)一個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產業(yè)鏈條偏硬。也有觀點認為物聯網產業(yè)體系本來就包含互聯網產業(yè),二者不是并列關系是包含關系,以往我們認為物聯網產業(yè)必須是云管端三層的架構。其實不管二者是并列關系還是包含關系,不得不承認,當下互聯網在服務市場一統(tǒng)江湖的背景下,物聯網應用服務早已互聯網化。既然云端被互聯網產業(yè)占領了,網絡層本來就是電信業(yè)的地盤,因此物聯網最核心的,也是最能體現物聯網特征的,就是感知層了。在互聯網+的大旗下,物聯網只好偏安于感知一隅了。從產業(yè)辨識度來說,物聯網專注于感知制造基礎設施也是好事,事實上,前端設備智能化,也就是感知和數據采集這一層,太重要了,物聯網要是把這個做好了,那也就功在千秋、澤被后世了。
互聯網+是用互聯網思維重新組織各行業(yè)各領域的運行方式,是典型的生產力進步驅動生產關系變革的事件。筆者認為,互聯網思維其實就是技術界的毛澤東思想,因為核心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走群眾路線,扁平化、透明化、開放、共享、互動,即民主又集中,這決非技術的改良,而是模式的革命;ヂ摼W+摧枯拉朽般的橫沖直撞,各行各業(yè)不變是等死,因為快吃慢,小吃大,龐然大物轉型慢了轟然倒下這種案例多了去了,誰也不敢掉以輕心;ヂ摼W+是一種思維,其載體是互聯網平臺,互聯網平臺未來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務,與平臺打交道的有兩類主體,一類是人,一類是機器,與人相關的應用信息通過手機和PC來采集,那么與機器相關的應用信息呢,則需要物聯網來采集。從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智能化機器的規(guī)模比人類終端不知要多多少倍。這也是互聯網+為什么要物聯網+,沒有物聯網+,互聯網的服務多半還是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消費類應用,而有了物聯網+,互聯網服務才有觸角伸進行業(yè)領域深處,來一場脫胎換骨的革新。
如果用行軍打仗來比喻,互聯網是元帥的話,那物聯網就是先鋒官,先鋒官干嘛的,逢山開道遇水搭橋,互聯網運籌帷幄之中,物聯網決勝千里之外。再比如用人體來比喻,互聯網是大腦,物聯網就是胳膊腿兒,沒大腦指揮肯定不行,不過要是沒胳膊腿兒,那也干不成啥事。所以發(fā)展互聯網+,少不了物聯網+,有了物聯網,互聯網如虎添翼,有了互聯網,物聯網也找到了組織;ヂ摼W+的是靈魂,物聯網+的是肉體,靈與肉不可分離。靈魂的洗禮與肉體的重生,前后相隨,里應外合,才能成就一場涅盤。
二、 互聯網+與物聯網+,君為家山我為君
物聯網是經濟社會各行業(yè)各領域信息采集、智能控制的核心,是互聯網+戰(zhàn)略實施的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產業(yè)支撐,是“互聯網+”推動傳統(tǒng)產業(yè)升級、生產效率提升、運行模式創(chuàng)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事實上,針對互聯網+指導意見中提出的重點領域,物聯網早已在默默地探索,然而多年來飽受設備成本高企、應用碎片化、商業(yè)模式缺失的困擾;ヂ摼W+的到來,帶來了有效的商業(yè)模式和運營經驗,平臺化服務集聚吸納了應用碎片并促使應用規(guī);瘡亩档土顺杀,總之,互聯網與物聯網,加上中間的通信網,組成了完美的云管端架構,甚至又衍生出了大數據,“前端設備采集+網絡服務+平臺化服務+大數據分析”的通用模式幾乎橫掃360行。簡單來說,對于互聯網+工業(yè),物聯網是加速制造業(yè)服務化轉型的基礎,智能感知元器件是支撐智能制造的核心,前端是智能生產裝備,后端是工業(yè)云平臺,生產制造信息全程在線采集,實現柔性化制造、網絡化協同、精細化管理;對于互聯網+農業(yè),天地一體的農業(yè)物聯網測控體系,是實現精細農業(yè)的基礎,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更離不開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在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各環(huán)節(jié)的應用;對于互聯網+物流,智能倉儲系統(tǒng)的建設,需要在各級倉儲單元推廣應用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感知技術,物流智能調度更是離不了對于物流車輛和人員的精確定位與信息收集;對于互聯網+交通,交通運輸資源在線集成,需要利用物聯網采集公路、鐵路、民航、港口等交通運輸網絡關鍵設施運行狀態(tài)與通行信息;對于互聯網+環(huán)保,需要基于智能監(jiān)測,形成全天候、多層次的智能多源感知體系,電子標簽、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還用于跟蹤電子廢物流向?傊ヂ摼W+到哪兒,哪兒就有物聯網的影子,不離不棄的。
到了目前這個階段,技術的原始創(chuàng)新已比較困難,但是集成創(chuàng)新卻剛剛開始,互聯網與物聯網、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再加上與新材料、新能源,融合創(chuàng)新,排列組合,腦洞不知要開到多大。互聯網與物聯網融合,只是大幕剛剛開啟。
作者個人簡介:
高艷麗: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從事信息通信產業(yè)規(guī)劃咨詢工作達十五年之久,在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和研究成果。曾參與多項支撐政府或行業(yè)的重大科研項目和課題,如物聯網十二五規(guī)劃、物聯網指導意見和專項行動計劃、智慧城市指導意見、互聯網+指導意見等等。